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

偏差青少年 2成有憂鬱傾向

偏差青少年 2成有憂鬱傾向
 
文/柯俊銘
小強(化名)是國中生,原本在校功課尚可,與大家互動關係也不錯。但前陣子脾氣突然變得暴躁易怒、喜好爭辯、凡事愛唱反調,稍遇挫折便反應激烈。日前甚至因細故毆打同學,被對方家長控告傷害,脫序的行徑令人頭痛。
父母以為他正值叛逆期,所以才會這樣,雖苦口婆心規勸,老師也安排輔導,卻效果有限。直到最近發現小強的手臂上有割痕才驚覺不對,求助精神科診所,才知他罹患憂鬱症。家長感到很訝異,畢竟孩子怎麼看都不像。
根據調查發現,國內每4至5名青少年中,就有1人出現憂鬱傾向,需要專業的介入。
◎一般來說,憂鬱症的症狀主要會反應在5個層面:
●情緒:鬱悶、愁苦、不快活、悲傷、沮喪,總是哭喪著臉,心情起伏大。
●動機:行事被動、消極與懶散,什麼事都不想做,缺乏興趣,喪失以往活力。
●思考:存在無能、無助、無望、自卑、自貶、自憐的想法。
●動作:活動量減少、不愛講話、語言表達緩慢、老是在發呆。
●身體:常抱怨身體不舒服(如胃痛、頭痛),覺得疲倦、胃口差或睡不著。
然而青少年和成人憂鬱的症狀不盡相同,部分孩子可能會出現沒事就亂發脾氣、暴飲暴食、坐立不安,甚至有攻擊、破壞、偷竊、自殘或濫用菸酒、毒品等偏差行為。
因憂鬱症在青少年時期不易辨識,常被誤解是該發展階段喜歡胡思亂想、鑽牛角尖或鬧彆扭,故意耍帥、裝酷,情緒較不穩定而已。而這年紀的孩子往往對憂鬱症認識有限,也鮮少自覺有問題而主動求助。
要減少憂鬱症造成的損傷,需要家長與老師提高敏感度。倘若孩子的言行舉止反常,社交關係、課業成績受到影響,在表達關懷之餘,最好要立即安排就醫。只要早期發現與積極治療,相信應能順利走出陰霾,重拾笑顏。
(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)

沒有留言: